濠州钟离县(今安徽凤阳)的黄土路上,1328年秋天的落叶打着旋儿。朱家茅草屋里传出婴儿啼哭,邻居们还不知道这个取名"重八"的男娃,将会改写整部中国史。
朱家往上数三代都是"客户"——这个宋代遗留下来的称呼,专指没有自己田地的佃农。朱元璋后来在《御制皇陵碑》里写道:"昔我父皇,寓居是方,农业艰辛,朝夕彷徨。"他爷爷朱初一带着全家从沛县逃荒到凤阳,给地主刘德家种了五十年地。
家庭成员 | 主要劳作 | 寿命 |
祖父朱初一 | 开荒佃农 | 66岁 |
父亲朱五四 | 种地交租 | 64岁 |
大哥朱重四 | 帮工养家 | 26岁(早逝) |
1344年的蝗灾来得比往年更凶。县志记载"飞蝗蔽天,禾稼俱尽",朱家存粮缸见了底。四月六日,朱元璋蹲在田埂上挖野菜时,家里传来噩耗——父亲饿得浮肿的双腿再也站不起来了。
接下来的二十天像被诅咒:大嫂病亡,母亲咳血,最后连给父亲抬棺的二哥都倒在了乱葬岗。《明太祖实录》用九个字记下这场灾难:"疫疠大起,父母兄相继殁"。十七岁的朱元璋攥着草席裹尸时,地主刘德还在催缴欠租。
走投无路的小伙子抹了把脸,钻进村头皇觉寺当"行童"。说是出家,其实就是扫地挑水的杂役。住持每天给他三顿稀粥,直到寺庙也揭不开锅——那年冬天,朱元璋捧着个破钵盂,开始了三年流浪。
这段经历给他留下终身印记。当皇帝后某次吃饭,看到碗里有粒谷壳,他小心翼翼挑出来对太子说:"农人种粮不易,勿要浪费。"
1352年二月的寒风里,濠州城头的义军大旗猎猎作响。城门口贴着郭子兴的募兵告示,二十五岁的朱元璋蹲在墙根下犹豫——当反贼是要杀头的,但继续当和尚早晚饿死。
时期 | 每日食物 | 居住环境 |
出家前 | 野菜混麦麸 | 茅草屋 |
流浪期 | 残羹冷炙 | 破庙屋檐 |
投军后 | 粟米干饭 | 军营通铺 |
守门兵丁觉得这个秃头青年眼神太亮,差点当奸细抓起来。好在郭子兴巡营经过,见他虽然面黄肌瘦却身材高大,便收作亲兵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负责喂马的小卒,七年后会在应天府称吴王。
凤阳老家的晚风依旧吹着朱家祖坟的野草,放牛娃重八的故事,正在变成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说。路过的老农蹲在田埂上抽旱烟,跟孙子念叨着:"这人呐,就像地里的麦子,谁知道哪颗能长成穗呢...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