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街头,电动车后座的保温箱里飘出豆浆香气;周末的盘山公路上,引擎轰鸣的摩托车队呼啸而过;草原上,牧民挥动缰绳策马奔腾……这些场景里,似乎谁都能被称作“骑手”。但当我们认真追问这个称呼的归属,故事就变得有趣起来。
说到“骑手”,咱们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穿梭在城市楼宇间的外卖配送员。2023年数据显示,全国每天有超过600万份外卖订单需要配送。这些穿着各色工服的骑手们,手机支架永远粘在车把上,导航语音在头盔里循环播放。
北京朝阳区的外卖站长李勇告诉我:“现在新人培训第一课是背熟30个写字楼的电梯停靠规律。”这让人想起《算法囚徒》里提到的配送系统优化逻辑——每个骑手的轨迹都是被精心计算的变量。
把镜头转向另一群人。每到节假日,318国道上总能看到装备精良的摩托车队。这些骑手们讲究的是“速度与激情”,改装排气管的声浪就是他们的个性宣言。
典型画像 | 常见车型 | 年度开支 |
都市白领/私企老板 | 哈雷戴维森/宝马R1250GS | 8-15万元 |
短视频创作者 | 春风250SR/豪爵TR300 | 3-5万元 |
我常去的咖啡馆老板老张就是摩托车俱乐部成员,他指着车身上的划痕说:“上次跑山差点冲下护栏,但听到引擎声就忍不住想拧油门。”这种近乎信仰的热爱,在《摩托车哲学》里被描述为“钢铁躯壳包裹的自由灵魂”。
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,65岁的牧民巴特尔每天要骑马巡视20公里牧场。马鞍上挂着的不是手机,而是装奶豆腐的布袋子。当被问到如何看待“骑手”这个称呼,他笑着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齿:“我们管这个叫玛拉沁(蒙古语:牧马人)。”
技能对比 | 外卖骑手 | 牧民骑手 |
方向识别 | 手机导航+楼号记忆 | 星辰方位+草木长势 |
应急处理 | 联系客户修改地址 | 徒手接生小羊羔 |
最近在都市年轻人中兴起的骑行热,又给“骑手”增添了新注解。小红书上的骑行打卡话题已有12亿浏览量,入门级公路车的等待期普遍超过三个月。
在崔克自行车专卖店,销售主管小林展示着客户们的“改装清单”:“有人为减重200克愿意多花三千块,这和外卖骑手抢时间多接单的逻辑完全相反。”
有趣的是,某些汽车爱好者也开始自称“四轮骑手”。改装车俱乐部的聚会现场,引擎盖上印着“骑士精神”的贴纸,车载音响放着《速度与激情》主题曲。但当他们听说外卖骑手月均骑行里程相当于绕赤道1.5圈时,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。
夜幕降临时,外卖站点的充电桩亮起绿色指示灯,摩托车俱乐部的车灯在山路上划出光带,草原上的马群低头咀嚼夜草。居民楼里的某个窗口,有人正擦拭着自行车架上的露水。或许明天清晨,当我们接过早餐时,可以留意下骑手们头盔下的表情——那里面藏着这个称呼的所有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