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哥们儿在家玩桌游,突然发现市面上居然没有一款能让我过冰球瘾的桌面游戏。那些所谓的"模拟游戏"要么是塑料杆子推着圆片瞎晃悠,要么就是手机屏幕上点点戳戳——这哪能叫打冰球啊!我盯着茶几上的马克杯发了半小时呆,突然一拍大腿:干脆自己设计个硬核的!
我家老爷子当年在哈尔滨看过专业冰球联赛,到现在还念叨着球员急停时冰刀刮起的雪雾有多带劲。要做就做得专业,先从这三板斧下手:
可不想搞什么卡通Q版造型,咱要实打实的运动员模型。参考北美职业冰球联盟(NHL)近十年数据,我设计了这些角色类型:
角色类型 | 平均速度 | 控球精度 | 体力消耗 |
重型坦克 | 2.8m/s | 76% | 每分钟降12% |
灵活刺客 | 4.1m/s | 88% | 每分钟降18% |
有次看比赛录像,发现职业选手的击球角度多在37-42度之间。我翻出大学时的《运动力学》教材,琢磨出这些门道:
测试时找了个物理系学弟来玩,这小子打了十分钟突然冒出一句:"这冰球减速曲线怎么跟我上周做的流体实验数据这么像?"
上次带女朋友玩桌游,她摆弄两下就说没意思。这次可得在交互上花心思:
参考任天堂Switch的手柄震动方案,做了这些细节:
试玩时隔壁老王差点把咖啡杯震地上,嚷嚷着"这TM跟真撞到人一样"。
偷偷找香水师傅调了款"冰场气息"香氛,装在设备出风口。包含这些元素:
参考《冰球战术演化史》里记载的经典阵型,做了这些设定:
阵型名称 | 诞生年份 | 适用场景 | 能耗系数 |
加拿大盒子 | 1920 | 防守反击 | 1.2x |
苏联轮转 | 1954 | 全场压制 | 1.5x |
有次开黑用1936年的"英格兰三叉戟"阵型,愣是把胜率从48%提到67%。现在每次开局选阵型都得纠结半天,跟玩战略游戏似的。
参考《冰球生涯模拟器》的成长系统,设计了这些生涯要素:
上个月连着三天熬夜打比赛,系统居然弹出提示:"您的球员需要心理辅导,建议休息24小时"。气得我直骂街,这AI教练管得比真人还宽!
上次用假动作晃倒对方王牌选手,没想到三局之后这货专门盯着我球员撞。后来查代码才发现,AI的仇恨值系统会记录这些:
现在每次对上特定AI都得先研究"恩怨史",跟准备真实比赛似的。
设备装上可调节LED灯带,能模拟不同场馆氛围:
有回开着俄罗斯场馆模式玩,屋里冷色调灯光配上出风口的凉气,我妈进来送了盘饺子说:"你们这冰天雪地打球的,要不要配个暖炉啊?"
现在周末家里总有一帮人围着茶几大呼小叫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北美职业联赛直播。昨天快递送来新做的球杆保护套,包装上印着我和哥们儿设计的LOGO——一个戴着冰球头盔的棕熊,正在挥杆击碎"无聊"两个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