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个闷热的八月午后,汗水把我的迷彩服黏在后背上。耳机里传来队友急促的呼吸声:“三点钟方向,七人小队,带重火力。”我摸着腰间只剩半壶的饮用水,知道这场遭遇战必须速战速决。
这招是我在猎人学校特训时,从亚马逊土著"迷雾捕手"部落偷师的绝活。简单来说就是用环境要素制造全方位遮蔽,让对手变成睁眼瞎。和我们常见的烟雾弹掩护不同,"遮天"讲究三层递进:
对比项 | 常规烟雾弹 | 遮天战术 |
生效时间 | 3-5秒 | 即时触发 |
持续时间 | 30-90秒 | 可控调节 |
附带伤害 | 可能引发火灾 | 环境友好型 |
当时我正贴着潮湿的榕树树干,左手快速摸向战术包侧袋。指尖触到装着小苏打和柠檬酸粉末的密封袋时,余光瞥见敌人钢盔的反光。
粉末遇到阳光折射产生彩虹效应,次声波引发前庭神经不适,突然的水雾又造成温度骤降。这三板斧下去,对面顿时乱作一团——我清楚听见有人惊呼"眼睛着火啦",还有枪支掉落的金属撞击声。
这个战术我在靶场测试过二十三次,有次差点把自己搭进去。记住这些血泪教训:
有回在戈壁滩,我忘了测湿度就启动战术。结果粉末刚扬起来就被静电吸附,反倒暴露了自己的移动轨迹,右臂现在还有块子弹擦伤的疤。
环境类型 | 替代材料 | 增效方案 |
沙漠 | 细沙+镁粉 | 配合镜面反射 |
雪原 | 冰晶+盐粒 | 利用温差造雾 |
城市 | 水泥灰+玻璃渣 | 借助建筑回声 |
千万别以为这招是万能灵药。去年教徒弟时,那小子在室内训练场直接扬了五斤面粉,结果触发烟雾报警器,搞得整个基地自动喷淋系统启动——我们抱着枪械在"暴雨"中凌乱的场景,现在还是队里的经典笑料。
要想用得顺手,建议先做这三项训练:
记得第一次成功施展"遮天"是在老家玉米地。当时用扬起的玉米须干扰了偷狗贼的视线,配合改装手机发出的蜂鸣声,那帮人吓得连滚带爬,连作案工具都丢在地里——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