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末秋初的菜市场里,南方朋友总能见到金灿灿的黄皮果。这种拇指大小的果子表皮带着细密绒毛,剥开薄皮能看到半透明的果肉,酸甜滋味在舌尖炸开,是岭南人戒不掉的时令美味。
学名Clausena lansium的黄皮果,在广东、广西被亲切地称作"正气果"。别看它个头小,掰开果肉能看到3-5瓣橘子似的结构,里头藏着翡翠绿的果核。老辈人说它"饥食荔枝,饱食黄皮",足见其在岭南水果界的特殊地位。
黄皮树能长到两层楼高,羽状复叶间垂挂着串串果实。每年6-8月,果子由青转黄的过程就像树梢挂满了金色铃铛。有意思的是,有些品种的果核会长在果肉外面,活脱脱迷你版的小南瓜。
《岭南采药录》记载黄皮"消食化痰"。街坊们吃黄皮不吐皮,连皮带核嚼碎咽下,说是能治咳嗽。农科院的研究还真发现,黄皮叶中的黄皮新肉桂酰胺有抗炎效果。
部位 | 用途 | 活性成分 |
果肉 | 直接食用/制果脯 | 维生素C、有机酸 |
果皮 | 炖汤/煮茶 | 多酚类物质 |
果核 | 中药配伍 | 黄皮酰胺 |
树叶 | 外敷药膏 | 挥发油 |
虽然黄皮性平,但肠胃虚弱的朋友别空腹吃。去年邻居陈叔贪嘴多吃半斤,结果反酸打嗝一整天。中医建议每日食用量控制在15-20颗为宜。
北方朋友常把黄皮和龙眼搞混,其实两者差别挺大。上周在超市见到个有意思的场景:北京大妈拿着黄皮问店员"这迷你龙眼咋卖",惹得广东顾客直乐。
特征 | 黄皮 | 龙眼 | 枇杷 |
果皮质地 | 哑光带绒毛 | 光滑薄壳 | 橙黄带麻点 |
果肉口感 | 酸甜爆汁 | 清甜爽脆 | 绵软多汁 |
食用方式 | 带皮吃 | 剥壳去核 | 剥皮吐核 |
上市时间 | 6-8月 | 7-9月 | 3-5月 |
广东人吃黄皮讲究得很:新鲜果子用盐水泡半小时,捞起晾干做咸黄皮;加甘草冰糖慢火熬煮成黄皮膏;就连烧鸭蘸料里也藏着捣碎的黄皮酱。广西玉林更把黄皮酿成酒,琥珀色的液体带着淡淡药香。
记得去年在阳江农家乐,老板娘教我们用黄皮叶蒸鱼。洗净的鲈鱼铺上碧绿的叶子,蒸好后混合着草木清香的鱼肉,那滋味二十年都忘不掉。临走时她还送我们晒干的黄皮叶,说煮水洗澡能防痱子。
街角阿婆的水果摊前,竹筛里的黄皮果还沾着晨露。称上两斤回家,洗净装进玻璃罐,撒几把粗盐腌制。等到秋风起时,抓几颗泡热水喝,喉咙舒服得能唱整晚粤剧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