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伊甸星总带着铁锈味。老约翰蹲在战壕里,用匕首刮着能量步枪的卡壳部件,金属碎屑簌簌落在军靴上。三光年外的恒星正在升起,把神族母舰的阴影投射在焦土表面,像块会移动的墓碑。
考古队在《伊甸史诗》第73号残卷中发现,人类最初称神族为"星海牧羊人"。公元2247年的接触影像里,那些悬浮在透明防护罩中的发光体,确实像极了教堂彩窗里的天使。双方共享了三十年的蜜月期:人类获得曲速引擎技术,神族则对地球的碳基生命系统展现出病态兴趣。
神族的能量核心需要吞噬恒星物质,而人类的新世代聚变炉依赖氦-3。当猎户座旋臂的矿星带开始坍缩,两个种族突然发现彼此的生存红线重叠了——就像两辆迎面而来的悬浮车,在看清对方轨迹时已经来不及转向。
对比维度 | 人类阵营 | 神族阵营 |
能量获取方式 | 核聚变/反物质湮灭 | 恒星物质虹吸 |
生命维持周期 | 72小时无补给极限 | 自主能量循环系统 |
战略资源 | 液态水、氦-3矿 | 高密度星核物质 |
战地记者艾琳曾在《燃烧的星环》中写道:"他们像在玩四个维度的象棋,而我们还在用跳棋规则反抗。"神族的维度折叠武器能让整支舰队从现实空间消失,而人类至今没破解他们的通讯加密方式——那些闪烁的量子信号,被士兵们戏称为"上帝的电报"。
在奥尔特云遭遇战中,陆战队的石墨烯装甲在相位切割器面前像纸片般脆弱。但人类也创造了奇迹:用2000台旧式无人机伪装成主力舰队,成功诱使神族耗尽了三座能量塔的储备。这种以量换质的打法,正在改写《星际战争手册》的每一条准则。
很少有人注意到,在卡戎星观测站废墟里,同时存在着人类弹痕和神族能量灼烧的痕迹。天体物理学家陈默的遗物手稿显示,他生前持续接收着来自银河系核心的未知信号,这些数据与双方已知科技树都不兼容。
异常现象 | 频率 | 可能来源 |
量子纠缠扰动 | 每73小时峰值 | 人马座A方向 |
暗物质波动 | 与战争烈度正相关 | 未探明 |
战壕里的年轻士兵们传说,每当集束炸弹照亮夜空时,云层里会浮现巨大的眼睛轮廓。炊事班的玛莎大婶坚持说,那是"宇宙在看着孩子们打架"。
最新的和平谈判在欧罗巴冰层下进行,双方代表需要穿着特制防护服才能共处一室。走廊自动贩卖机里,神族能量液和人类浓缩咖啡并排陈列,偶尔发生轻微的化学反应,在防弹玻璃上蚀刻出奇异的花纹。
老约翰终于修好了他的步枪。战地广播正在播放临时停火通告,但每个士兵都知道,当伊甸星的第六颗月亮升到天顶时,那些发光体又会从撕裂的虚空中降临。弹药箱上有人用粉笔画了朵玫瑰花,花瓣边缘正在被夜露慢慢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