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埃及沙漠的烈日下,古生物学家斯特罗默1915年发现的神秘骨骼,开启了一个持续百年的恐龙探秘故事。这种被命名为“棘龙”的生物,明明有着鳄鱼般的嘴巴和帆状背脊,却被冠以“战神”称号——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?
最初的棘龙复原模型像极了放大版的异特龙,科学家们根据零散的化石推测它身长12米、重达7吨。直到2014年摩洛哥新化石出土,人们才惊觉:这家伙的尾巴像船桨一样扁平!2020年《自然》杂志的论文彻底颠覆认知——棘龙可能是已知唯一适应水生生活的巨型兽脚类恐龙。
“棘龙”这个学名(Spinosaurus)本意只是“有棘的蜥蜴”,源自它1.8米高的神经棘。但在大众传播中,它与霸王龙的“王者”形象产生奇妙化学反应。当《侏罗纪公园3》里棘龙折断霸王龙脖子的画面出现,“战神”称号便不胫而走。
特征对比 | 棘龙 | 霸王龙 | 鲨齿龙 |
生存年代 | 1.12亿-9300万年前 | 6800-6600万年前 | 1亿-9300万年前 |
栖息环境 | 河流三角洲 | 森林平原 | 沿海地区 |
主要猎物 | 大型鱼类 | 鸭嘴龙类 | 蜥脚类恐龙 |
古生物学家David Hone曾调侃:“棘龙就像恐龙界的瑞士军刀”。它的圆锥形牙齿适合固定滑溜的鱼类,而强壮的前肢可能用来按住挣扎的猎物。相比之下,霸王龙的香蕉牙更适合咬碎骨头,鲨齿龙的利齿则像切牛排的餐刀。
虽然影视作品喜欢渲染恐龙的暴力美学,但棘龙的日常可能更接近现代的棕熊——白天在河边抓鱼,偶尔抢夺其他掠食者的猎物。2016年在突尼斯发现的胃容物化石中,不仅有大鱼鳞片,还有翼龙骨骼,显示它是个机会主义捕食者。
在摩洛哥的Kem Kem地层中,棘龙并非绝对统治者。研究者Nizar Ibrahim发现,这个生态系统中至少有四种大型掠食者共存,它们可能通过错位竞争来划分领地——就像今天的狮子和鳄鱼。
关于那标志性的背帆,科学家们争论了整整一个世纪。有人说是体温调节器,有人认为是性展示工具,甚至有人猜测是“太阳能板”。2021年对神经棘血管印痕的研究显示,这些结构可能覆盖着富含血管的皮肤,就像甲龙的骨甲一样具有多种功能。
夜幕降临在1亿年前的北非海岸,月光洒在棘龙的背帆上。这个被现代人称作“战神”的生物,或许正安静地潜伏在红树林中,等待晨光中跃出水面的史前巨鲟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