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候机厅看着窗外起落的飞机,你可能想不到,未来十年我们习以为常的航空旅行,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那样,这些变革将润物细无声地改变每个人的飞行体验。
去年在汉堡机场,我亲眼见到地勤人员给飞机加注金黄色的生物燃料。工作人员说这是用厨房废油提炼的,能减少80%碳排放。全球已有45个机场实现了可持续航空燃料(SAF)常态化供应,《国际能源署2023能源展望》预测,到2035年每3架飞机就有1架使用混合燃料。
能源类型 | 当前占比 | 2035年预测 |
传统航油 | 97% | 55% |
可持续航空燃料 | 2.5% | 35% |
氢能源 | 0.5% | 10% |
挪威政府有个大胆计划:2040年前把所有短途航线换成电动飞机。以色列Eviation公司的9座电动飞机Alice已完成首飞,充电30分钟能飞440公里。虽然还载不了多少人,但支线航空的电动化浪潮已经掀起。
还记得协和客机2003年退役时的场景吗?现在美国Boom公司正在测试Overture超音速客机,纽约到伦敦3.5小时的承诺让商务人士心动。不过这次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玩具:
对比项 | 协和客机(1976) | Overture(预计2029) |
巡航速度 | 2.02马赫 | 1.7马赫 |
载客量 | 100人 | 65-80人 |
单程票价 | 1万美元(通胀调整) | 约5000美元 |
最近从浦东机场出发时,我的登机牌全程没拿出来过。值机柜台的人脸识别速度比人工快3倍,行李标签自动打印,这些细节背后是航空业的信息化升级:
波音777X的飞行员告诉我,现在起飞阶段可以完全交给自动驾驶系统。NASA开发的AI副驾能处理3000多个飞行参数,去年成功处置了模拟引擎爆炸的特情。
卡塔尔航空的新经济舱座椅暗藏玄机,椅背内置的传感器能监测乘客体温和坐姿。未来的客舱将变成智能空间:
去年在迪拜航展,我看到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概念舱段。飞机落地后20分钟,货舱就能变成移动办公室或者临时诊所。这种灵活设计可能彻底改变飞机利用率。
在慕尼黑机场,我体验过Volocopter的空中出租车接驳服务。虽然现在还是展示项目,但《航空周刊》预测到2030年,主要枢纽机场都会配备垂直起降接驳站:
接驳方式 | 当前平均耗时 | 未来方案 |
机场大巴 | 45分钟 | 无人机行李托运 |
轨道交通 | 30分钟 | 真空管道运输 |
出租车 | 50分钟 | 空中出租车(8分钟) |
舷窗外云海翻腾,空乘送来用咖啡渣制作的环保餐具。后排乘客戴着AR眼镜欣赏实时翻译的机上电影,而我正在用座椅扶手的无线充电器给手机续电。这些碎片化的未来场景,正在全球各大实验室和试验场加速拼合成型。